宿迁天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
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业界资讯

“老楼加装电梯”必须严格监管电梯企业

2021-01-26 09:05:23 宿迁金田拍卖有限公司 阅读

去年北京市两会期间,本报报道的首部“租赁式”电梯落户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的消息,令沉寂已久的老楼加装电梯市场终于“热闹”起来,也由此开启了加装电梯工程的新局面。至去年年底,全市已投入使用的电梯数量多达274部,开工459部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离不开代表、委员们的持续呼吁和关注。


  经过一整年的市场检验,如今的老楼加装电梯出现了怎样的变化?对于这些新变化,代表委员们又给出了哪些建议?


  段淑珍代表


  好政策要好好用


  “2016年,海淀的老楼加装电梯,只完成了一部。2017年,这个数字已经是100多部,今年,海淀计划加装200部。好的政策,要有好的办法才能让它看到效果。”市人大代表段淑珍提及北京的惠民工程,对老房改造,老楼加装电梯的事情如数家珍。


  “以前我们改造老房,凡1985年以前建成的,采取房屋抗震加固措施;1985到1990年之间的,重在节能保温。至于其他的项目,比如加装电梯,最多只是幻想,而现在,全都做到了。”段淑珍说。


  近年来,包括本报在内,新闻媒体对于老楼加装电梯的问题给予了持续关注。是否加装电梯,既要考虑到住在高层,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的迫切需求,也要照顾到低层居民关于费用分摊、噪声扰民的顾虑。为此,作为人大代表的段淑珍和同事们不止一次深入小区,与居民面对面,讨论协调诸多细节上加装电梯的分歧。


  “真正起到转折性作用的是2015年5月1日《居家养老条例》的颁布实施,当时我们就在想,在改造老旧小区的同时,将如何‘为老、适老’的内容加进去,老楼加装电梯的事情,终于可以开始做起来了。”回顾摸索的过程,段淑珍说,每部电梯政府虽然能够补贴一部分,但是居民们还是要交不少钱,因加装电梯,一家就要拿出三万多元,这对大伙儿当然是个不小的负担。


  “去年,这些问题终于得到突破。我们当时提出了建议,除了政府的补助之外,剩余的资金缺口,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厂家,今后通过住户支付使用费的方式偿还这部分资金。”段淑珍说,起初她的设想是刷卡付费,用得多的多交钱,而目前实施的也同样是差别化收费,多数是低楼层不付费,高楼层按照层数不同,每月固定支付不等的费用,少的100多,多的二三百。这样一来,推进的速度也快得多了。


  段淑珍回忆,最早加装电梯的大柳树社区,施工完成当日,她来到六层的住户家里,老两口疾病缠身,日常出入要坐轮椅。段淑珍说,“老人拉着我的手,赞不绝口,连说这是政府给老百姓办实事,若是没有这部电梯,余生估计只能被困在房间里了。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听着公众最真实的声音……只能这么说,我还得继续推动这个事儿往前走。”


  段淑珍最后对记者说,也要感谢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,正是记者们频繁深入小区,发现问题,采访专家,提出解决办法,号召街坊邻里互帮互助,积极的宣传也大大推动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进展。


  刘凝委员


  要及时公布哪些企业具备资质


  在2017年北京两会时,关注居家养老问题的刘凝委员,曾利用会歇时间,亲赴海淀北下关街道现场调研北京首部“租赁式”电梯的安装情况。


  如今,时隔一年,北京的老楼加装电梯取得的成绩喜人,刘凝委员也感到非常欣喜。他说,工程推进得如此迅速,首先离不开政府给审批程序“解压”,简化审批手续,为老楼加装电梯开了绿灯。除此以外,城六区的加装试点楼门,还享有每部电梯24万元的补贴,这些都为电梯加装起到了助力作用。也因此,很多上下楼困难的老人受益。


  “加装电梯的市场越来越蓬勃,有加装需求的居民,他们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。潜在的需求量非常大。市场活跃起来了,是好事儿。”刘凝说,通过北京晚报的持续关注,电梯加装市场上近来又有新情况出现。


  根据本报此前报道,某电梯企业在没有取得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资质的情况下,公开向公司所在地周边的居民预售电梯。此后不久,该电梯企业在丰台某小区再次进行电梯预售时,被警方当场叫停,并要求返还居民电梯预售款。


  “原来电梯加装面临的矛盾是能不能装,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如何规范运营的问题。”刘凝委员说,首先,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,在网站上及时公布哪些企业具备资质,而且,要具备哪些资质,有个规范的准入程序。


  另外,街道、居委会也要发挥作用。除了居民们自己要提高警惕外,加装电梯不是一户两户的小事,街道、居委会肯定会知道,要及时介入,帮助居民提高甄别能力。


  田刚印委员


  对触碰“红线”的企业要严处


  市政协新委员田刚印,一直也在关注老楼加装电梯。他说,老楼加装电梯的消息,从去年开始,频频出现在媒体上,这也成为北京在民生领域上的一个重大利好消息。租赁式电梯的出现,大大减轻了居民的前期负担。到2017年底,“垂直公交”模式又崭露头角,居民投入的资金更少了,就像坐公交车一样,用一次付一次费。“有政府政策引导,有社会资本的助力,电梯的模式又不断创新,可以说,老楼加装电梯正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。”


  田刚印说,2017年开工、完成了那么多部电梯,但对比15万个具备加装条件的楼门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虽然从事特殊设备生产,本身就有市场准入门槛,但这么大的市场有可能会出现混乱。所以,他建议政府对电梯企业,要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撑,同时,更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。一旦触碰“红线”,电梯企业必须受到严厉处罚。


  “电梯行业存在已久,但这个加装电梯的市场是新兴的。对于这个特定的市场,建议政府部门赶快出台几个‘规矩’,但不要过多,否则也会打击企业的积极性。加装电梯已经不仅仅是民生工程,更是民心工程,它涉及几百万人,一旦出现问题就是社会问题。所以,监管一定要严。”


  董会生代表


  需解决“最后半层楼”


  今年是朝外街道工委书记董会生首次作为市人大代表前来履职。今年,他着重关注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,特别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中“最后一层楼”甚至“最后半层楼”的困难。


  董会生说,朝外街道有很多老旧小区,这些老旧小区的产权比较复杂,导致公共空间的管理不尽如人意。对此,目前的办法是街道、居委会牵头成立小区的自管会,承担一些物业的工作,但这些只能算是“准物业”,与专业的物业公司还有较大差距。


  对于老旧小区加装外挂电梯问题,董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老楼楼间距较小,难以容纳下外挂电梯。此外,老楼的地下管线较多,也给加装电梯增加难度。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吉祥里社区,今年将会加装外挂电梯。但由于楼间距太小,只能在3层和4层之间的楼道窗户位置,加装走廊让电梯停靠,老人还需要再向上或者向下走一两层的楼梯。虽然加装了电梯,但是出现了“最后一层楼”甚至“最后半层楼”的问题。对于一些年纪很大的老人来说,出行仍然存在困难。董会生说,他打算在会上和其他代表一起交流,共同思考解决办法。


  董会生认为,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建成的老楼,进行改造还比较可行。但一些五六十年代的老楼,改造难度非常大,也容易出危险,更适合拆迁改造。对于加装电梯对一层居民的干扰问题,董会生说,既需要通过共商共治多做居民的工作,也应当适当地做一些经济补偿。


  郑实委员


  加装电梯应平层入户


  市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郑实,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。他说,老旧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已逐步推广开展,目前已实施的方案,基本采用的都是独立承重的外挂式电梯。由于板式住宅的楼门入口,通常设置在住宅北侧的楼梯间,而该位置大多为楼梯休息平台,居民出电梯后,仍需要上下半层才能入户。虽然解决了大部分高度的垂直交通问题,但这半层高差,对于轮椅行动者仍是难以克服的障碍,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通行。


  所以,他建议在加装电梯时,优先推荐平层进入的模式。平层入户在设计上是可以实现的,即:电梯仍设在楼梯平面位置,但停层与楼层相平齐,在北侧或南侧增加一小段水平联系短廊,住户各自从自己的房间进入。该项改造也可以结合增设南阳台抗震加固的方法来实现。郑实委员表示,短外廊方式虽然也存在采光、通风、日照、视线干扰的影响,但在楼内老龄人口比例很高的情况下,可以将其视为一劳永逸的适老化需求解决方案。


  “因为将来很难在现在的电梯半层入楼方式的基础上,进行二次改造解决。由于增设电梯项目近期已普遍开展,所以这个问题比较紧迫,相关部门应认真对待,避免因为无障碍解决不彻底,造成未来二次改造困难。”郑实委员进一步建议,选择老旧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平层入户的试点,进行尝试;同时,将增设电梯平层入户的无障碍做法,作为优先推荐的改造模式,向居民公示供选择。因此增加的短廊面积,规划建设部门应予认可,不计入产权面积。